8月20日,王毅抵达阿富汗首都,出席了一场被外界称为“17年耐心的回音”的高规格会谈。阿富汗总理阿洪德在现场毫不犹豫地表示:“阿富汗政府承诺,中国的项目,必须兑现。”——这一表态配资企业排名前十,让中国等了整整17年的超级铜矿项目,终于按下了启动键。
这个项目的名字,叫梅斯艾娜克铜矿。它的故事,从2007年就开始讲起,却一讲就是三届阿富汗政权、十余年战火、上百次谈判。如今,阿富汗终于主动敞开大门,明确表示已准备好配合,项目重启成为现实。那么这17年里,究竟发生了什么?中国又为何从未放弃?
2007年,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在阿富汗铜矿国际竞标中击败澳大利亚、印度、加拿大等多国竞争对手,一举拿下梅斯艾娜克铜矿的开发权。这是块真正意义上的“超级矿”,探明铜储量达1100万吨,平均含铜量1.56%,号称“阿富汗的资源金钥匙”。
签下合同那一刻,中国明确承诺:不仅投资28亿美元,还要为阿富汗修铁路、公路、建电站、建医院、甚至建博物馆。这种“拿着锅碗瓢盆上门”的诚意,让彼时的阿富汗政府看到了希望——这不仅是一个矿,更是一整套国家级基础设施的全盘输出。可谁也没想到,这张合同一签就是17年。
2008年,考古队突然发现矿区下埋藏着贵霜王朝的佛塔、壁画和文物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随即介入,矿区变成了考古现场。中冶集团没有急于动工,而是配合文保工作,甚至自掏腰包调整开采方式,为保护文物多花了1.2亿美元,项目整整停滞了三年。
文保尚在进行,安全问题却迅速升级。2010年起,塔利班、美军、政府军、地方武装多方角力,矿区被列为高危地带,中方人员被迫撤离。2014年以后,项目彻底进入“冻结状态”。
在此后的10多年里,中国没有撤资,也没有放弃。中冶集团保持与历届阿富汗政府的接触,不断更新勘探数据、环保评估、设计方案,连每年一审的环境报告都未曾中断。西方公司多次试图“接盘”,阿方却始终没换合作方。
原因很简单:中国是真正愿意一块过日子的伙伴。当年竞标的其他国家,大多只想挖完就走,不愿承担任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责任。中国不仅报价高、技术强,还承诺配套建铁路、电站、医院、学校、清真寺……还要为当地人提供至少3000个直接就业岗位,以及数万个间接岗位。
这不是“资源掠夺”,而是“共同建设”。即便在美军驻扎期间,美国也曾觊觎这片铜矿,试图推动本国企业插手开发。但美国公司不仅技术方案未达标,还始终不愿承担安全风险和基础建设。更讽刺的是,美国人在阿富汗20年,没修一公里铁路,反倒是中国带着全套设备和工人悄悄进场。
2021年,塔利班重新掌权,阿富汗局势再度巨变。新政府上台后,第一时间重申:中国的合同有效,铜矿项目希望尽快重启。这是17年来,阿富汗首度明确表态:我们准备好了。
2023年,中冶集团配合阿方完成通往矿区的专用道路建设,这是项目真正意义上的“破土前夜”。到了2024年,双方续签合同,开发期延长15年,总期限拉到45年。此后,阿富汗政府安排200人专属护卫队,并设立3公里安全区,为项目保驾护航。
2025年8月,铜矿进场道路全面通车,年底前将正式启动开采。梅斯艾娜克,这个让中国等了17年的“地下银行”,终于要开门迎客了。
对中国来说,这绝非一纸浪漫主义的投资幻想。中国铜资源对外依赖度高达75%,而随着新能源、人工智能、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飞速发展,铜的重要性更是水涨船高。
一辆电动车所需铜量是同类燃油车的四倍,光伏、风电等设备更是铜材消耗大户。梅斯艾娜克铜矿的年产能预计约32万吨铜精矿,占中国进口需求5%,对中国来说是能源转型的关键补给线。
对阿富汗而言,这座矿更像是“经济复苏的点火器”。项目全面启动后,将直接拉动全国GDP增长6%,还将带动电力、交通、冶炼、民生等多个领域的发展。这不仅是“开一个矿”,而是“建一座城”。
中国的开发方案中,还包括建设一个40万千瓦火电厂、600兆瓦燃煤电站、铁路支线、水源泵站、磷肥厂……连文保中心、清真寺都安排得井井有条。更重要的是,矿山收益的2%将直接用于社区分红,真正做到“资源变收入、开发变生活”。
许多人不知道,阿富汗的资源不仅有铜,还有铁、锂、钴、稀有金属等“战略级矿产”。光铁矿储量就高达50亿吨,锂矿储量全球排名前列,巴米扬的铁矿能养活一个钢铁企业20年,赫尔曼德的锂矿足够制造全球15%的电动车电池。
这些矿产,是阿富汗的“地下黄金库”,也是中国制造转型的“海外仓”。与此同时,中国在阿富汗的投入也不止于矿山。2023年,中国路桥公司已经将瓦罕走廊的公路修到了边境线,只等阿富汗完成对接。这条路线一旦贯通,将大幅降低运输成本,成为中欧班列的南线分支。
喀布尔街头,义乌小商品随处可见;贾拉拉巴德医院已能做CT;首座太阳能电站让20%家庭用上电;华为正在铺设5G基站。中阿合作不仅在矿区,更在百姓身边。
当然,风险依然存在。昆都士中资酒店遇袭事件提醒我们,安全依旧是最棘手难题。安保投入已经占总投资的8%,中冶集团利润也因此下降22%。塔利班政权尚未获得国际普遍承认,政治不确定性始终存在。
但正因为风险高,才更显得中国的坚守弥足珍贵。在阿富汗最困难的时刻,中国没有撤走援助,没有停止交往。
20亿美元的援助、50万吨粮食,帮助阿富汗度过最艰难的冬季。工程师带着200辆卡车的设备进入萨勒普油田,帮农民把小麦亩产提高到240公斤。这种“雪中送炭”的支持,才是真正的朋友。
2025年8月,王毅部长访问阿富汗时,中方正式改口称呼阿富汗为“阿富汗政府”,称呼穆塔基为“阿富汗外长”。这一细节,标志着中方对新政权的认可,也为项目推进扫清了政治障碍。
如今,从塔吉克斯坦到瓜达尔港的铁路正在规划中,连接喀布尔的支线预计2027年通车;电站、交通网、工业园一一落地;阿富汗商人已集齐1000吨松子,等待出口中国。梅斯艾娜克铜矿,不只是资源的开始,更是信任的兑现。
2025年年底,采矿设备将正式下井,第一批铜精矿将被运往中国。17年的等待,终将迎来开花结果。对中国来说,这是一次耐心的胜利;对阿富汗而言,这是一次走出泥潭的希望。有些合作,不是看谁来得快,而是看谁走得远。
17年坚持不懈、三届政府更替、战火与和平交织,中国从未中断合作,如今终于等来兑现承诺的那一刻。未来的路仍充满挑战,但只要中阿双方携手前行,梅斯艾娜克铜矿将不仅是一座矿山,更是中阿命运共同体的起点。
配资企业排名前十
配先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